书评

是多年来不曾遇过的好文笔。要不是听《文化有限》播客介绍这本书,看到书名的我一定早已绕得远远的了,就错过了这么一颗珍珠般的作品。作者洪爱珠主业是位设计师,这本书是集合了她在杂志上发表的文章而成。虽然标题说的是“购物”,其实主要讲的是食物,但背后讲得是家人和时间。作者的外婆和母亲相继去世,这些文章是在透过食物回忆过去她们的美好时光。

所谓的老派少女,说的是作者自己也是她的妈妈和外婆。她追随着妈妈和外婆的脚步,“**行经大稻埕许多年,在百年建筑群里穿梭,老铺里吃饭,买儿时食物。将自己藏匿于飞速时代里的皱褶缝隙,以为可以瞒过时间,但事与愿违。”**在她温情的描写中,食物和做饭不仅只是满足口腹之欲,更是唤起记忆,思念故人,获得暂时安慰的媒介。”当香气开始流泻在小公寓里,就回去和儿时那个完整无缺的家族团圆。“

在外多年的我是蛮能体会这样的心情的。虽然我自己没太有过想家的情绪,但是想念食物的情绪还是时常有的。曾有过满城寻找煎饼果子,烤鸭或者饭团的时刻,倒也不是有多好吃,就是想那么一口了;网上看到有卖臭鳜鱼的,那简直激动的要跳起来,赶紧买来生疏的学着做;生病没有胃口的时候,就想吃上那么一碗朴实无华的菜饭,就觉得妈妈在身边陪着我,一切都不会有事。食物就是拥有这样直击心灵的力量,超越一切理性;今天第一次尝试做包子,咬到那一口很xuan的面的时候也是瞬间回到还在家的时候,吃上的那口家里的包子,忍不住多吃了两个。

除了这些与思念,时间相关的篇目,个人最喜欢的一篇是《茶室的文法》,讲的是作者在马来西亚茶室的饮食经历。马来西亚的历史非常复杂,有移民、殖民、住民,各种撞击与掺混,在碰撞中才形成了这样的茶室文化。茶室里的食物乍看起来也是“四不像”:有来自西方的面包,东南亚口味的各种香草,还有热带常见的椰子,形成了全新的南洋口味。作者认为这样一种碰撞其实是一种民主自由的实践。政治斗争充满复杂,而创造新的食谱只需要开放交流的心灵。在这样混搭但又独具特色的食物里,仿佛看到了人类大同的希望:

亚洲近代史里的天灾人祸,将人们成群搬移。穿越大海,和命运的凶险,活下的人,在异地重建生活。白手起家难,拼贴择拣,才生出因地制宜的生存本事,浓缩在茶餐室的吃食里。须知要撼动威权多么困难,修改食谱可能容易。人间冲突的伤害久瘀难消,味蕾上比较可能相互和解。茶餐室里,处处是常民做主的、拼贴的自由。自由贵在不觉不察,如吃饭喝水。而茶餐室,我感觉很是这么一处自由的场所。

最后想重点说一下作者的文笔。我个人读书是很少关注文笔的,也不是特别看重“优美的文字”。但是洪爱珠的文章真的是让我久违的感受到了文字本身的魅力~这里摘录几条:

读着这些温暖,惆怅,珠玉一般的文字,浮躁的心情也渐渐慢下来。遐想着作者笔下各种美食的风味,担心着这些老铺的命运,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机会吃到,也体味着作者思念家人和童年的惆怅心情,和作者一起慨叹时间的残酷无情,和我们的无能为力。渺小的我们也只能像作者说的那样,“往后多么思念,也要将自己收拾好,专心泡茶,然后生活下去。”

摘抄